铺满绿色的路

栏目:会员风采 发布时间:2020-07-01

      我叫孙吉刚,今年43岁,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北李家庄人。现任青州市邮政分公司杨集邮政支局投递员。我自2005年参加邮政工作第一天起,至今一直在素有“青州小西藏”之称的青州西南山区杨集管区从事投递工作。

        杨集邮政支局是青州市分公司最偏远的山区支局,距离青州市区45公里,服务于周围 32个自然村,2000多人口。这里有南北方向和西南方向两个投递段,南段邮路全程43公里,尚可骑摩托车投递;西段邮路全程34公里,服务13个自然村,只能步行,是一条步班邮路。西段邮路的13个村庄像珍珠撒落在山中,明明看见山腰中那几座红瓦房,近了近了,却还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有时甚至走上大半天。邮路沿途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这些山峰的名字听着就让人害怕,什么西天门、索命崖、阎王鼻子。山路在荒草和怪石之间时隐时现,最宽处不过 1米,最窄处只容一人行走,路的一侧是张牙舞爪的峭壁,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看着令人头晕目眩,山路两边的悬崖上时不时的有碎石头掉下来,还得及时躲避。

        就在这条邮路上,我已经走了整整15个年头。我投递的第一个村是只有3户人家的单家峪村,离杨集3公里。这个村庄地势比较低,山路也相对好走一些。很多时候,这个村庄都无信件,仅仅是路过,但是我每次路过,都会热情的跟村民打招呼,经常给他们捎带交话费、寄包裹。第二个村是地处海拔700多米的山顶的杨集庵村,顺着被踩出了20厘米左右铺满枯黄的野草荆棘的羊肠小道,越往上走,山路越陡,每迈一步都得跨上二三十厘米高的石头,地理条件相当恶劣。平日里,村里人即使是到离青州城百余里的杨集,也要走五公里多山路,没有要紧的事,村民一般不下山。因此我每次送信、送报纸,都有人托我办理交电话费、寄信、寄包裹等事项。虽然不是分内的事,但乡亲们都信得过我,我也决不推脱,尽可能的为村民服务。

        每次我攀岩、绕石,登上800多米高的“索命崖”时,都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侧目往下看时,山峭沟深,令人头晕目眩,在宽不足一米的山路两旁,隔不远就有根小布栓在大荆条上。这小布是我的路标,也是我的“救命符”。每年冬季大雪封山,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沟,哪是路,我就是用这种办法来辨别。踏雪行进时,如不慎脚一打滑,就有摔下悬崖的危险。从半山腰的杨集庵村再翻过三个山头才能到洞顶村,山上寒风刺骨,而且越往山顶风越大,有些积雪被吹到山路上,深的地方要没过膝盖,经常是身上冒着汗,鼻子耳朵却冻的发紫,等回到支局时两条裤腿早已冻成了冰块……这些事情,不知碰到过多少次。冬天下雪虽然难走,但是邮件还不会被淋湿,最怕的是夏天的阴雨连绵,为了邮件不被淋湿,我要先用塑料袋把报纸、信件包好,再穿上雨衣才能出发。夏天急雨来时,光秃秃的山上无处躲避,有时全身都被淋透了,但是我也要抱紧邮包,不让雨水打湿一张报纸,一封信件。时常的被大雨淋病了,也就落下个腰痛病,现在一到阴天,腰腿就隐隐作痛。走这条邮路也很寂寞,很孤独,半天也遇不上一个人。寥寥可数的几株不知年轮的老柿树、杏树、软枣树,算是我的天然知己。我常拄着一根木棍,为助力、为壮胆,也为提防山中野兽的攻击。多年的山区投递工作,我养成了疾走的习惯,天气再冷也不穿大衣,穿大衣走不快,因为走慢了到晚上回不到支局。因此,我的老母亲都在我穿的棉裤里缝上一层塑料纸用来挡风、隔寒。

        2006年的腊月二十八,山上下了二十多厘米的大雪,支局收到了一张1000元的汇款单,看附言是寄给离支局十几里地的井子峪村一位老人的过年费,我二话没说,拿着汇款单和这1000块钱,爬过大山送到了老人手中,看到老人接到汇款时激动感激的眼神,再多的苦再多的累都不算什么。

        15年来,我不管遇到风寒交迫的天气,还是自己感冒发烧不舒服,都从未间断过投递服务。每年我投递3000多封信件,5万多份报刊。这几年来,支撑我走下去的就是乡亲们收到邮件时的快乐。因为我深深知道,一封薄薄的信寄托了山里人和山外人全部的思念和希望,因此几年来,不管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准时将信件送到用户手里,从未耽误过。平时还帮助村民捎些针线、药片、肥皂和一些生产生活用品,给不识字的老人读信、读报。还揽收信件,代买代贴邮票,尽我所能地为山民提供方便。邮路上的村民都和我很熟,看见我,老远就热情打招呼:“家里坐坐吧,暖和暖和!”“过来喝点水吧!”……

        在送信的同时,我经常带着自费购买的洗衣粉、脸盆、食用盐等生活用品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杨集庵村彭先收、邱家峪村董如德等老人家中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询问有啥需要帮忙的,把邮政人的爱心传递给这些老人们,老人们见到我都很亲,把我当亲生儿子的看待。彭大爷今年已经80岁了,他和老伴都有腰椎病,老人心地善良,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年前下山赶集买菜,要早起赶路,腿脚又不好,等走到集上时不知道要摔上几个跟头,买完菜自己扛着往家走就更费劲了,等回到家天也快黑了。有时家里没水了,他要到后山去提水,每次只能提一小壶水。我到他家的时候,总是先看看水缸里还有多少水,要是没有了,就先去给他挑满水缸。今年春节前下了场大雪,路滑难走,一天,彭大爷给我打电话说他家里没有面粉了,要我帮他带两袋,我一听,二话没说,赶紧去买了两袋面粉给老人送上去……

        有时,遇到村民们不在家,投递一个邮件要跑上好几趟。有时村里一个人都没有,都上山干活去了,有的去采草药,有的去砍柴火,很难找到人。有次遇到一个急件,头一天去家里没人,第二天去还是没人,我只能在门口等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干活每隔一段时间会回家一次,结果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让我等到了,还好没耽误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每当我从他们的家门前走过,总能从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脸庞里看到久违的喜悦,不由自主的,我也必然和他们拉拉家常,问一下生活的情况,很多时候,当我从远处走上来的时候,远远的就听到他们喊我的名字。自己家里有什么事情也都愿意让我代办。从他们纯朴的眼神里,我感受到的,是对邮政投递员满满的信任,同时我也觉得,我身上背的,不只是绿色的邮包,更是邮政普遍服务的责任!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这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乡亲们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的更多更快了,年轻一代更是互联网的受益者,偏辟的小山村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再觉得远离商场超市的山区有什么孤寂的地方,网上淘宝、阿里购物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购的小包和快递的增长,我也看到了古老的邮政又焕发出了青春。“迅速、准确、安全、方便”是我们邮政的服务宗旨,时限是小包的生命,面对崎岖的山路和方圆几十公里的投递段道,我没有松懈的机会,只有加快脚步的动力。一次,泰和山的一个客户来了一个大箱子,我把箱子带到山下,扛起来就往山上送,当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把包裹送到他手中时,他也给我泡好茶,让我坐下歇歇脚,但是还有好多客户在跷首期盼他们的邮件,我没有停留的理由,必需按时把所有小包都安全送到每一个乡亲们的手中后,才是我能够放心的擦一把汗、喘一口气的时候!

        现在也有村民开始尝试把山里的天然绿色特产卖到了网上,通过邮政小包和快递销到全国各地,连接大山和大都市的,正是“互联网+邮政”这座信息流和实物流搭建成的“致富之桥”。通过这座桥,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来游客,大山里清新的空气、秀丽的风景、甘甜的泉水让每一个人都留连忘返,旅游服务渐渐成了本地新的增长点,我们邮政也为这里的社区服务中心、泰和旅游公司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每年为他们投递的邮件就达上千件。

        潍坊春雨义工的志愿者也来了,他们找到我了解村民的情况,准备建立几个爱心诊所,我也很乐意为他们当向导,向村民们作介绍,经过一番筹划选址,终于在邱家峪和杨集庵建成了“春雨义工爱心诊所”,志愿者们定期来这里为村中老人量血压、测血糖等健康检查,还送上许多药品,我也在投递路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义工!

        15年来,我每周步班邮路102公里,摩托车邮路129公里,每年行程1.2万公里、投递3000多封邮件、5万多份报刊。累计邮路行程18万多公里,累计投递报刊达70余万份、邮件3.5万件。几年来,我连年被单位评为“优秀投递员”和“先进生产者”。2011年被青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2年被青州市人民政府和总工会授予“青州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获评青州市“我身边的好人”,2013年被潍坊市评为“青州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潍坊好人”,2016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今年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潍坊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分别对我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虽然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而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人民邮政就应该为人民服务,再多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

        现在,我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因为本地人口在逐年下降,青壮年都已搬迁到城里,剩下的都是些年老多病者,就更需要投递员为他们沟通信息。我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今后我要更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在邮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充满生机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