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快递的“出村之路”|两会特别策划

栏目:案例展示 发布时间:2025-03-13

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张鸿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一道验证码、一个托育位、一间安居屋、一次就医路……一桩桩急难愁盼的身边小事,一件件温暖人心的民生大事。经济之声两会特别策划《“一”字头的身边事》本期聚焦:一件快递的“出村之路”。

寄快递的不方便成了“过去时”

“之前我得骑摩托车到大路上等公交车,然后再坐公交车去镇上寄快递,一般要花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时间。”

邹丽是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渔街村的村民。为了让在外务工的弟弟吃到家乡的味道,她总想着要寄一些家乡的特产给弟弟。然而,以前村里没有快递点,每次都得跑到镇上去,费时又费力。


后来,当地想办法在公交车上加装小件货物专柜,公交带货进乡村,形成了邮政物流配送和公交运行两网融合、互为补充的网络。同时通过设立快递村级代投点等方式,实现了154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这样一来,寄快递的不方便就成了“过去时”。邹丽说:“现在寄一个快递,我十几分钟就能搞定了。像这个一斤的快递,要少花两三块钱。又方便,花的钱又少了,现在好多了。”


农村“客货邮”也就是客运、货运、邮政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像邹丽这样的村民不再为收寄快递发愁,也让更多的土特产走出乡村,走进市民的家中。在汨罗屈子祠镇徽山村从事直播电商的村民荀明说:“城乡巴士4点多到我这里,然后我就把货装到车上去。成本肯定还是要划算一点了。”

打破“快递难进村、山货难出山”的困境

客货邮融合、建设村级寄递服务站,破解农村寄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的是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快递服务。如今,曾经“快递难进村、山货难出山”的困境正在被逐步打破,村民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通过农村客货邮融合业务运达的邮件快件数量超过了9亿件。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1500多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农村客货邮融合业务,开通合作线路12700多条。2024年快递进村情况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累计建设33.78万个“一点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深化快递进村,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表示,今年,将指导各地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站点体系,规范农村客货邮经营行为,拓展“客货邮”+电商、旅游、农业等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题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还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的助力。在西藏日喀则,智能快递柜落地江当乡弄日村,有效解决了传统快递配送中的时间不匹配、安全隐患等问题。在四川,依托无人机产业集群优势,北川为山区村民开辟了空中转运绿色通道,让高山上的特产便捷销往全国多地。北川县坝底乡邮政营业所负责人任晓容说:“过去寄腊肉的特别多。今年乡镇无人机从山上运货以来,寄鲜肉的特别多。邮件当天到站,当天就可以打包发货到北上广,第二天客户就能收到货,非常方便。”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让快递更快、更便捷地进村出村?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说,要积极发挥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基础支撑作用,落实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责任,健全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实现协同联动。

全国人大代表郭红岗建议,深化电商平台、快递企业和村级站点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郭红岗说:“电商平台、快递企业跟村级站点合作,能让站点发展得更好。和它们合作,给平台供货,村级快递站点还可以提供包装、分拣、直播带货等增值服务,助力农产品上行。”

记者观察:让快递网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农村快递末端配送难题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关键梗阻之一。分散的居住格局、高昂的物流成本与薄弱的商业基础,导致快递企业进村动力不足。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各地近年来探索的差异化实践为破题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比如,前面提到的湖南汨罗推行的“客货邮”融合模式,通过客运班车捎带快递下乡,盘活闲置运力资源;又比如,山东构建的县域共同配送体系,整合多家快递企业建立分拣中心,实现集约化运输等。

这些创新实践的核心在于重构资源配置逻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同、数字赋能,把单线配送网络升级为多业态融合的生态圈。如此,快递服务越来越深地嵌入农村生产生活,不仅畅通了消费品下乡渠道,更激活了土特产进城通道,推动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动。

当然,未来还需要在基础设施共建、利益分配机制、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使快递网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为农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